连环画家们的处女作
连环画作者的早期作品或处女作,对于连迷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程十发当年第一本连环画《野猪林》,由于当时还不十分了解连环画的表现手段,全书画面中人物大都只有上半身,被同行戏称为半本《野猪林》,但程先生并不气馁、不断努力、终至成为大家。 华三川最初送第一部画稿给私营出版商,被讥为:“你这种人也能画连环画!”画稿被扔到地上,华先生同样未被羞辱击倒,而是把讥讽作为动力,苦练画技,后来成为一代宗师。笔者当年在 郑家声处看到他老母亲用废画稿剪鞋样,一问才知道,郑先生五十年代初画连环画往报刊投稿,退稿竟达四十多套,终于才有一套画稿被采用,真正开始了连环画创作生涯,而这四十多套退稿,叠起来有三尺多高。
当然,这些前辈名家的处女作,由于年代久远极难遇到,不易搜集,价值也极高。一般连迷可以着眼于当代名家的“第一本”连环画,例如杨宏富的《第九个售货亭》、 施大畏的《登攀》、陆小弟的《朝阳花》、 杨逸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丁世弼的《三打曹家》、 徐有武的《血防线上》等等。细细阅读这些作者们的早期作品,或许作者本人会认为技巧稚嫩,但在我们看来这类书的显著特点是极其认真的,因为不少画家正是从这第一册作品开始步入连环画坛,自然是尽了全力去画的,有的甚至是在授业恩师手把手指导下完成的。
当我们沿着这些作者的创作道路往前看,会发现他们以后各自的足迹颇有趣味: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造型、章法基本不变,产量却颇高,是标准的画匠;有的人不断变换表现形式,不断开拓、创新,年年推出令人眼睛发亮的佳作;有的人却误入岐途,追求变形等野路子,越弄离读者越远,最终被读者抛弃;有的人则一交跌进了钱眼里,加入了炮制跑马书的行列,最终成了断送连环画的帮凶。
收藏连环画如果别具慧眼,一定可以发现许多想象不到的趣味,正是“莲塘满目翻红翠,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艾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