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行(图)
新世纪的第一天,我登上了去江西南昌的飞机。这次主要是为创作《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稿去收集素材的。
创作《文革岁月》这本稿子不同于前,上本稿子主要讲述解放前的事情,其中的场景涉及面广、年代久远,许多景物现在早已不存在了。加上当时创作时间紧迫,我着重收集了相应的资料,也就算交待过去了。但这次不同了,文中所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近,当时生活中周边的人和物还都在,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人,这就要求资料考证工作做好,否则,作品出来必会失败。 《文革岁月》选页 |
邓小平在江西生活了三年,那里当时是南昌步兵学校,如今在军事学院里。军事学院很大,大门口有卫兵,轻易不能进去的。这么一座警卫森严的军营,在当时实际上起到了保护邓小平的作用,也让我实地体会到了毛泽东当年的良苦用心。
邓小平住的小楼隐没在军事学院的深处,原来是一位将军住的,又称“将军楼”。现保存完好,有两层,横向有四开间。邓扑方的房间在楼下一侧,靠墙角架着一张钢丝床,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他在艰难地撑起身子,他在北大被关押中刚毅的脸也浮现在我眼前。身临其境,使我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他在文革中的境遇。
楼上邓小平的卧室不大,两张床直排在一起,那破旧的藤椅、陈旧的沙发、低矮的烤火盆……,我似乎看到了当年的景象。我站在房的中央,感知着一代伟人的呼吸。我好像早已来过这里,那是因为我在改编脚本时,已在原著中徜徉多时,主人公的坎坷命运深深撞击着我的心灵,他虽羁绊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小楼中,仍心系着国家的安危。他一家的悲喜忧虑,让我潸然泪下,如今,这小小一间房再次给了我许多许多真切的感受。
院中的菜地、屋后的鸡窝、高高的避雷针、低低的围墙,楼梯扶手、门窗样式、屋顶阳台、劳动的工厂,所有细节我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这些将成为我新作品的重要素材。
南昌的郊区是我另一个重点采集素材的地方,第二天,我去了向塘镇。因为长年画连环画的缘故,我每到一地,总要到杂货店去看看,在那,我能找到许多当年的生活用品。再说,现在的“将军楼”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没有。要把邓小平在南昌的三年生活画出来,必须找到足够的有当地特色的生活道具。但要找到30年前的道具是有难度的,如今农村经济条件都好了,大多盖了新房,添了新家具。为此我只能一家一家地跑,找那些旧房子。终于,我找到一些有六、七十年历史的老房子,得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 《文革岁月》选页 |
对连环画创作来说,下生活、收集素材是最起码的一件事。然而,如今出版社和作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没有条件、就是不愿意再深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作品自然缺乏生活气息。因此,浙江人美支持我下生活的做法是令人钦佩的。
这次南昌之行另外让我感动的就是读者对于连环画的一片钟爱之情,在如今连环画市场十分萧条的境况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在去南昌前,我只是随意地向一位南昌连友询问了南昌步兵学校的近况。谁知他一回去,将我要去南昌的消息传开后,立刻就有南昌众多读者三番五次打电话来,表示欢迎我去。其中有江西省公安厅的处长、发电厂的党委书记等。我一下飞机,从踏上南昌的土地开始,他们就全程陪同着,寸步不离。尤其在吃饭时,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连环画的现在和未来。这一切,让我这个画“小人书”的感动不已。说到底,中国的连环画是有出路的,怎样搞好连环画是明摆着的事,就是希望有识之士劲往一处使,外国人能办好的事,我们中国人同样能办好!
回程途中,我衷心地祈望我们的连环画事业在新世纪中能重振雄风。我将尽己所能,把稿子画好,不辜负读者的期望。
文:叶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