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画连环画-绪言二
小说、戏曲插图中的连环图画——附故事连环图画
连环图画发展到小说、戏曲方面,也就是说小说、戏曲之有连环性的插图,开始于元、明时期。前者始于元,后者极盛于明。
小说方面,—可以“全相平话三国志”为例。
这一部平话,是元至治建安虞氏所刻,分三卷,蝴蝶装,凡六十九对页。每页上图(三分之一地位)、下文(三分之二地位),每一对页一图,仅上卷末为半页,图办只半页。每图有目,主要人物也注刻出来。
下列的一些图,是特殊优秀的:
桃园结义 玄德作平原县 云长千里独行 先主跳澶溪
玄德黄鹤楼私遁 黄忠轩夏侯渊 先主托孔明佐太子
图式、风格完全是承宗教连环图画而来,如插图本“佛顶心陀罗尼经”等。图很精美、完整。背景、点缀,也丝毫不苟。
虞氏所刻小说,还有“全相武王伐纣平话”三卷(四十二对页)、“全相乐毅图齐平话”(存后集三卷,四十二对页)、“全相秦併六国平话”三卷(五十一对页)、“全相续前汉书平话”三卷(三十七对页)等,样式规模,和“三国志平话”是统一的,也是蝴蝶装。
这几部小说里的插图,连续性很强,不像“摘要”,近乎后来的连环画册。不同的,是这样连环图画小说,还不是以图为主,是以文字为主,仍然具有插图性质。
以“武王伐纣”作例:
[卷上]汤王祝纲 纣王梦玉女授玉带 九尾狐换担己神魂 纣王纳担己 宝剑惊妲己 文王遇雷震子 八百诸侯修台阁 西伯谏纣王 西伯宝钏惊妲己
摘星楼推杀姜皇后 酒池趸盆 炮烙铜柱 太子金盏打妲己 胡嵩劫法场救太子 殷父梦神赐破纣斧
[卷中]剖剔孕妇 纣王斫胫 皂鹏爪妲己 文王囚羡里城 赐西伯子肉酱 西伯吐子肉成兔子 雷震破鼓三将 约王赐黄飞虎妻肉 太公捉黄飞虎 飞廉费孟追太公
比干射九尾狐狸 剖比干之心 剪箕子发 太公弃妻 文王梦飞熊
[卷下] 文王求太公 太公下山 武王拜太公为将 南宫列杀费达 离娄师旷战高祁二将 伯夷叔齐谏武王 太公水淹五将 太公破纣兵 八百诸侯会孟津
太公烧荆索谷破乌文书 烹费仲武王斩纣王妲己
就依据这画题的情况,也能以看到连环图画到达这个时期,已经发展到成长的阶段:从单幅到十数幅的石刻,到三十二幅的“绢繙”;从片断的事情到主要的事情;从不完整的情节到首尾俱全的故事。
这是经历了六朝和唐、宋几个朝代才形成的。
从这个时期开始,小说的插图就始终在两个原则下面进行绘制。一是如“武王伐纣”这样形式的连环图画,一就是每一回目插一幅图;或双幅图。后者虽不完整,但也相当接近连环图画。
这一类小说,在明代印的很多。如万历本“列国志传”、 “三国志传”,“唐书志传”、“英烈传”。如万历本的百回
“水浒传”,祟祯本的“水浒志传”,万历本的“西游记”、“三遂平妖传”,崇祯本“韩湘子传”,绘刻都极精。
现在能见到的戏曲连环图画最早的本子是“娇红记”。
这部连环图画,是宣德乙卯年(1435)金陵积德堂所刻,又题“魁本娇红记”,全题“金童玉女娇红记”,明刘东生撰。全书凡八十六页,前半页图,后半页文字。
画法很古拙。如“瑶池金母”、“画堂笙歌”、“娇娘初至书斋”、“申生至娇娘房”’“分别赴京”、“别宴”、“弯风和鸣”、“仙乐云霄”诸图,不但构图新颖,人物也象宋画的工整、写实。
这是图文对称式的戏曲连环画。
更具有连环图画性质的,是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家刻的“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五卷。本书共一百六十一页,每页部是上图下文。每图或每一连图都有标题:
如第一卷:
(一)张生至蒲东二幅
(二)夫人自感同莺红佛殿消遣五幅
(三)张生问店主游景店主指说二幅
(四)张生同法聪游普救寺一幅
(五)张生同法聪游普救寺遇莺莺四幅
(六)法聪送张生出山门二幅
(七)夫人命红娘使问长者修斋事一幅
(八)法聪因长老问答张生至一幅
(九)张生褐长老法聪报知出迎二幅
(一0)张生至方丈与长老叙话二幅
(一一)张生送莺与长老求祝莺事—幅
(一二)张生问长老求僧舍—幅
(一三)红娘问长老修斋事遇见张生一幅
(一四)张生同长老红娘游佛殿二幅
(一五)张生问长老求附荐一幅
(一六)张生辞长老出俟红娘一幅
(一七)红娘因生揖问怒责张生二幅
(一八)莺莺闷游自叹怀三幅
(一九)长老允答张生书舍—幅
(二O)张生寅夜闷想书斋一幅
(二一)红娘告莺莺责张生话一幅
(二二)张生石畔私窥莺莺烧夜香三幅
(二三)生莺步月联诗二幅
(二四)莺烧夜香见生同红回房一幅
(二五)张生因见莺避寅夜回舍闷坐二幅
(二六)长老请张生拈香一幅
(二七)夫人同莺莺修斋事六幅
这里必需说明,就是每题所画,不限于半面,根据题目所含内容——就是下半文字分量大小——决定。譬如第四十七图“红承夫人命请生饮酒”占七个上横,第一三五图“郑恒扣红,红答郑恒”占八个上横,就是说下半文字内容占多大地位,图画也就占多大地位。长短完全是不统一的。这也说明了当时戏曲、小说连环图画,虽然有些连续性质很强,实际上仍是以文字为主,图画完全服从文字的需要。
因此,作为连环图画来看,许多单幅就不一定有必要,其至有许多可以删掉。而连续几个长幅也不是由于图画情节的必需,只是拉长亭园自然的背景,情节的重点往往还是画在一个单幅里。不过,这部“奇妙西厢记”的发现,至少说明了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戏曲连环图画,至迟到了明弘治年代,已经发展到接近完成了。如果说戏曲有比较完整的连环图画,那这一种应该是第一部,较之“娇红记”是更为成长了。
到万历前后刊行的戏曲,近乎这样性质的不少。就以富春堂刻印的本子论:“祝发记”二十八折就插了二十二面图,都以六字为题。“玉玦记”三十六折就有三十一面图,题字五至十一字不等。“分金记”三十八折插图二十七面,四字标题。“寻亲记”三十四折插图二十七面,题字数不等。“鹦鹉记”三十二折插图二十五面。“十义记”二十八折插图十八面。“千金记”三十四折插图二十四面。“白蛇记”三十六折插图二十六面。此外,如“双忠记”、“跃鲤记”、“金绍记”、“虎符记”、“三元记”、“东窗记”、“玉钗记”、“南调西厢记”,大约每二折插图一面。“升仙记”、“白袍记”、“白兔记”、“草庐记”、“灌园记”,约三折插图一回。这些,虽不能完全说是连环图画,但与连环图画的发展,是有重要关系的。
就当时总的情况说,戏曲一般都是每折一图,一种比较接近连环图画的形式。其他书铺印行的也很多。样式有两种,一为对页,一为半页。对页又分作全图刻一版与分刻成两版的两种。如汝文媛摹钱谷的“西厢记图”,汤若士评本“西厢记”,就是全版的。闵振声本,却将汝图分为半刻,并以栏为界。半页一图的本子,最突出的,有刘龙田刊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每折一图,占半瓦地位,上有横题,两旁有对句:
佛殿奇逢 游寺遇矫娥送目千瞧无限意
归庭逢秀士回头一顾许多情
僧房假寓 口口僧房张珙乘机图匹配
来参佛寺红娘奉命问修斋
墙角联吟 墙角咏新诗试引佳人兴趣
园中赓旧韵更添才子情怀
斋坛闹会 崔小姐荐相国父孤魂虔诚设醮
张君瑞理佛法僧三宝密约焚香
就从这第一到第四幅题榜,也可以想见全图的格局。题榜的法式各自不同,有题两个字的,如故本“西厢图”。有题四字的,如刘刻本。也有用诗句的,如巾厢本“琵琶”。也有不加说明的,如“娇红记”。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的故事连环图画,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本子,是在万历年间。
我只见到一种:“中山狼传”。
“中山狼传”原题“中山狼图”,是万历程大约“墨苑”的附刻本。是据传宋谢枋得所撰的“中山狼传”给刻,画赵简子救狼几为狼所害故事。全书图八幅(对页):
简子围猎 狼危乞救 简子断辕 负恩反噬
初质老杏 再质老牸 丈人诘故 殪狼弃道
也很精工。程氏所以绘刻这一故事,是因他的一个门人负了他的“恩”,刻此报复。可是,一般性的连环图画,却因此开始了它的第一步:
刻印较迟的,有“牧牛图颂”。
这是宗教宣传的连环图画,初刻于康熙戊子年(1708),又题“牧牛十图”。每图半页,上文下图,以线为界。题名及内容如次:
“未牧”(野牛狂奔,牧童往驯)
“初调”(芒绳穿鼻,猛力回牵)
“受制”(复加痛鞭,牛遂受制)
“回首”(绳系树腰,性气调柔)
“伏驯”(牛既驯伏,绳鞭俱去)
“无碍”(牧童横鼻,牛自卧地)
“任运”(牛自饮水,人自憩眠)
“相忘”(人牛自忘,相将无事)
“独照”(牧童高歌,牛已隐去)
“双泯”(人牛并隐,月自横空)
这里所反映的,完全是佛家哲学思想。图很简明。牛最初是全黑,逐渐短退至于全白,以后就隐去。上栏说明,只注题名和第几图。横刻。每图附刻诗篇。
总之,从现有的材料看,连环图画到了明朝,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和元、明戏曲的繁荣,以及宋说书人的受到人民欢迎,同样有很大的关系。政治安定,江南又号称富庶,自然更是有利的条件了。不仅刻本,绘本流传的也很不少,清初绘的“西游记”,我曾见到两种,每种都达数百幅,彩绘,有一部极其工整,有现在四开报纸半页大小。还见到清后期绘的“白蛇传”残页一种,亦达数十页。这都足说明连环图画如何逐渐加深的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待续
文:顾炳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