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激情(图)
很久没有画主题创作了,这次为参加“时代风采”美展,我创作了中国画《热血》,居然得了奖。我崇尚尽善尽美,对自己的作品从来没有满意过,常常会留下很多遗憾,以至有些自卑,所以这次获奖心里总感到当之有愧。
不过,凭心而论,我是尽了力的,尽管离预期的要求还有距离,但正如画友们所说的,水平仅此而已。初衷并没有想到要得奖,之所以能这样认真对待,一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重新拣起旷日已久的创作,怕出丑;三是自始至终对这个选题充满信心。
《热血》表现的是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为抗议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而进行斗争的史实。先驱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拍案而起,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浩然正气,激发了我去表现他们的热情。我在创作中着重刻划他们的气质和精神。在笔墨处理上,采取简洁概括的线条和白底轻墨淡彩,以组合成一个单纯朴实的高调。与此相协调的,人物形象略带变形夸张,且少渲染,人物动态幅度小而不木然。
这些考虑不仅从主题需要出发,同时也因为我在技巧上能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扬长避短。在形式上,和目前比较流行的画风拉开距离,希望观众在看到我的画时能耳目一新。我想这也是每个画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热血》的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当时我被邀请参加一个人物肖像画展,这样,正好利用肖像画创作的机会作练习。因此,第一阶段,我把每个形象分别画在三尺宣纸上,在形象刻划上,我不照搬照片资料,而是根据人物特征变型夸张,在笔墨上尽可能简洁、洗炼,又不显得单薄、简单化。经过大量练习,反复推敲,我对人物造型甚至可以默出来。这些肖像画的完成,使我在人物画的创作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为《热血》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热血》 |
群像与单个肖像不一样,大画和小画差别也很大,因此在第二阶段画大稿时,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经努力拼搏,但最后因截稿时间迫近,只能留下许多遗憾。例如勾线有些拘谨不够放松,人物脸部敷色和整幅画风格不够协调,人物造型的变型夸张没有到位,等等。总体上说不如肖像画。《热血》的草图也几易其稿,墨稿更是反反复复,不计其数,以至在同仁中赢得了“锲而不舍”的称呼。创作过程难的是掌握一个“度”,如人物形象搬照片容易僵化,不耐看,而变型夸张不当往往会有漫画化、简单化倾向,甚至让人感到丑。笔墨简洁,又不能显得单薄,不能空,轻墨淡彩又要把整张画撑住。诸如此类,每一稿都要仔细琢磨,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下一稿怎么画。当然,适度的问题是每一位画家在创作中都要碰到的。重视了,掌握得好,就会积累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
参加画展总希望入选,能获奖当然更好,但是,谁也说不出个定数。所以作品不论入选还是获奖,除了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外,还有许多因素,包括偶然性,甚至不合理因素在内,获奖者不必太得意,但是有一些因素是不可低估的,如作品的定位。各类画展的宗旨不一,主题不一,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小品画展、册页展、扇面展,自不用画重大题材,也不妨在笔情墨趣上做做文章,但如若全国美展这样的重大美展,就必须考虑作品题材的选择,表现的深度和力度,内在气质的刻划等等,否则将和画展的宗旨相悖,自然失去竞争力。就像做作文的审题,出的是议论文的题,做的是应用文或者小说,失分是必然的。作者对作品的形式也应有一些想法有一点突破,轻车熟路固然方便,但看多了会腻的。而且尽可能和别人拉开距离,即使是鸡立鹤群,总还是引人注目的。在内容上不追随热点,尽可能在选择题材、表现角度方面避免撞车。据说,在《时代风采》画展评选时,表现东方明珠的作品有一大批。说得实惠点,这会使入选难度大大增加。这些问题看来功利性很强,仔细想想,即使不是为了画展,也都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谈创作体会,往往会有老王卖瓜之嫌。不过逼着自己总结创作中的经验教训,思考一些问题,倒是很有益的。可能对别人没有用,权当作自己一回创作小结吧。
文:韩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