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是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的一种特殊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实际上应称“连续画”,兴起于
20世纪初叶的上海。连环画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其他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俗称“小人书”或“小书”。
近几年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兴起,连环画也出现了淡淡的振兴迹象。许多绝迹市场的连环画品种再次出现在大众视线里。
最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会场和中关村图书大厦分别搭台推广连环画。该社仿照过去小书摊的形式,长条凳,小书墙,小砖墙,摆满一本本说古论今、画面美丽的连环画。里面坐满了读者,年纪有老有少,大家都在看,看连环画。大人更多的是翻看着童年的记忆,孩子则新奇地看着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故事。这样的情景很简单很平静,却让人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哀伤。感动的是,这样的情景重现了;哀伤的是,如此刻意的一种重现。
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书店哭闹着缠着爸妈买下的《西游记》。那是一套纯正的中国连环画。那套书被看了无数遍,还曾经拿描图纸蒙在上面一遍遍描摹,以至有些页面深深凹陷。后来又得了一套《西厢记》,更是如获至宝。渐渐的,我长大了,连环画也消失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式卡通漫画取代了连环画,今天的图书到处充满着卡通漫画的身影,从文艺小说的封面到生活图书的插图,更不用说孩子们看的少儿书了。但是,在我心里却一直有个影子,那挥不去的迤逦线条,那令人惊叹的瑰丽构图,最重要的是那深深的凝固在每个细节里最质朴的属于我们中国的东西。我坚信,这,才是我们中国的,我们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它就消失了?很多人说,因为它老了。画它的人,看它的人都老了。
但是,昆曲出了白先勇,相声出了郭德刚。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证明,这些传统的东西依然受到大众的喜爱。
今天在这里,读者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个古老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还在受到喜爱。
这里,我想提它另外一个名字,“小人书”。这个名字比连环画更让我喜欢,虽然连环画才是它的“学名”。但是,今天的连环画已经不是昔日的小人书了。无论是包装还是定价,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连环画收藏爱好者的需要,而不是面对小人书的读者了。一个曾经来自民众的艺术为什么会成为今天如此束之高阁,高高在上的艺术,它还能再走回民众身边吗?
当前人们都在谈如何振兴动漫产业,可是连环画呢?这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鲜有人来关心它们?在这里我不想探讨这两者之间深层的关联,我只想说,提倡发扬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保护和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连环画就像京剧和相声,老百姓没有挂在嘴边天天喊我们爱它,但是老百姓看见它们却分外亲切。
我在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几个有连环画的出版社展位徘徊了很久,一本本经典连环画出现在眼前,却看不见一本最新的创作。我以作者的身份进行询问,得到的答案令人尴尬而痛心。
连环画的春天还会来吗?我在等待一个答案。
上一条:
小人书引来狂热爱好者 下一条:
徐渭连环画手稿惊现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