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主页>>佳作赏析>>正文
有感于《土地》一书

  邵宇同志一生留下了大量不朽之作,而比较早期的作品影响又大的当数《土地》这部力作。1950年我被调到东北画报社不久便捧读了刚刚出版不久的《土地》一书。读后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建国初期新连环画创作和出版刚刚起步,除报刊上发表一些短篇连环画之外,成册出书的不多。在表现手法上用炭笔作画更为少见。当时最流行的是单线平涂的画法。而画家邵宇用炭笔作画可见他的素描功底。黑白灰的处理适度,对比层次鲜明,给整套连环画增加了厚得感。每幅画面的人物与环境描写与渲染比较丰富,使主题表现更为充分。我想这也许是画家用炭笔作画的良苦用心之所以吧。

  194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第二年。饱经苦难的东北人民摆脱亡国奴之苦两年之后,我党所组织的工作队进入光复了的土地上,面对经受千百年封建压迫与统治的劳苦大众,他们在盼望什么?向往什么?画家在《土地》这部作品中做了回答。而当年的邵宇同志还不到“而立”之年,他独具慧眼抓住了以《土地》为题大做文章,这不仅反映了画家在政治上的敏感和成熟,也更充分地表现了他的身心与苦难的农民紧紧地贴在一起。由此,不禁使我想到:邵宇同志的童年,邵宇同志的苦难家史。这样的阶级情难道与画家的自身经历无关吗?!再度神视邵宇同志一生的作品和他所追求的艺术道路,回答是不言而喻的。

  《土地》这部作品仅仅是邵宇同志大量不朽力作中的一部,这部作品留给后人的要远远超过作品本身。须知在当时到解放区的画家中能从事连环画创作者不多,而热心于这项普及工作的就更少了。邵宇同志在那艰苦的年代自编、自绘,仅此一举,便令人敬佩,也为后来者树立了难能可贵的榜样。

  如何评价《土地》一书,重温一下当年本书的主编江陈叔亮、野夫、陈烟桥四位同志写的编后语,是很有意义的。“这确是一本阶级教育的好书,因为它尽情地暴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劳苦农民的真实生活,虽然作者自以为因时间匆促,未能把故事的每个关节或不甚完整的画面加以补充修改,但为了保持当时真实情形,把原稿转到上海来印成集子,给江南初解放地区土改工作者及广大劳苦农民作为工作上参考及精神上养份,是有深厚的意义的!”

  此文写于1949年9月20日。画册出版是在1950年5月。

  我不想借此文介绍《土地》一书的故事情节,因为最使我感动的是邵志同志那种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品格。用今天流行的语言说,就是“个人的价值取向”。邵宇同志领导美术出版事业数十年,他对出版事业的奉献,还有他一生中所创作的大量作品,都是他毕生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最好回答。

  最后,我想再补充几句。我本人也有感于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1948年元月开始我在东北辽阳地区搞过一段土改工作,感受很深。所不同的我参加土改工作时,“土地法大纲”已公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工作队的中心任务。广大劳苦民分了土地,才真正能当家作主人。这正像1947年12月10日邵宇同志完成《土地》一书后在序文中的预言:“农村中已将出现翻天覆地后没有乌云的劳苦农民的愉快的春天。”

  《土地》一书,它早已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它将毫无愧色地载入史册,但它的艺术价值永在。

文:赵敏  
 相关文章
   有感于《土地》一书
   邵宇与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