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走来的画家
——《白鹿原》连环画后记
初识李志武是在1999年,《连环画报》新辟了“长篇连载”专栏,首发的作品的根据路遥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编绘的连环画,绘画作者就是李志武。
连环画《平凡的世界》共656幅,《连环画报》因篇幅所限,略加删节后刊登了其中的大部分。很快,就传来了该作品入选作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并荣获三等奖的消息。这对于正处在低谷之中而举步维艰的中国连环画界和正以连载形式刊出这套作品的《连环画报》,无疑都是一喜讯。它使我们对于传统连环画在新世纪的发展以及连环画的作者队伍都产生了坚定的信心。
能够在全国美展中获奖,这种殊荣,对于专业画家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何况当时的李志武只是一名业余画家,正供职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如此的艺术硕果,愈显难能可贵。
后来,在酝酿“长篇连载”的新选题时,我们想到了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那是我们读过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几年来,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长篇连环画的一个选题在思考,但始终苦于找不到既从心底里喜欢这部小说又肯于吃苦耐劳的画家来画它。连环画《平凡的世界》在全国美展的获奖提醒了我们,喝着延河水长大的陕西画家李志武,既然画出了陕西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于同样的陕西作家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定也会心有所动、情有所钟吧。于是便有了与画家李志武的进一步接触、交往,以至成为朋友,便有了鸿篇巨制的连环画《白鹿原》在《连环画报》的连载。历时两年多,随着连环画《白鹿原》一集接一集地刊出,并在2001年岁末“唱响尾声”画家李志武身处炼狱般的创作生活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用“炼狱”这个词汇其实并不夸张。李志武现在负责着《中国人寿》杂志的编辑工作,从陕西借调到北京。西直门内一家宾馆的3316房间既是他的宿舍,又是他的画室。《白鹿原》的700余幅画稿,绝大部分是在3316客房的斗室之中创作出来的。在那里,远离妻儿父母的李志武把思念与牵挂压在心底,每天晚上,伴着案头的一本《白鹿原》原著、一沓连环画脚本、一叠画纸、一枝画笔,挥笔作画直到深夜,完全沉浸在关中平原五十年的农村变迁史中。从2000年底开始,他每月都要如约交出60幅左右的画稿给编辑,月月如此,丝毫不能拖延。这种巨大的压力,使他每晚都要画到深夜两三点钟。宵修改作品,第二天早晨,还要抖擞精神、满眼血丝地去上班。
了解李志武的朋友说:李志武虽然身居京城闹市,但他的一颗心却始终在故乡的土地上漫游,城里的高楼大夏,在他眼里就像是黄土高坡上的一座座土塬塬、山包包;窗外闪烁不停的霓虹灯、总也迹遮不住地他梦中的陕北窗花、烛台和闪亮的星星。有了对那一方土地的挚爱深情,便有了创作连环画《白鹿原》的最基本保证。他曾经感慨万千地说:“西北的深水和厚水,就是我的血和肉。”
对于李志武的画,用“朴拙”这个词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在矫饰、华丽、浮夸、怪异充盈画坛的今天,“朴拙”成了难得一见的珍品,画坛上虽然也有人在极力追求这种风格,但由于缺乏底蕴,终不免有“东施效颦”之感,而李志武无心追求把而妙手天成。这也许得益于他生长的黄土高原上,黄土、西北风以及淳朴忠原的民情已在他思想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意到自己笔到。在他笔下,人和景物在写实的基础上都呈现了一定的变形,这正是厚重的历史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风物实质的提炼。在场景的描绘和空间构造的安排上,连环画《白鹿原》都较好地把握住了历史的氛围,使画面呈现出历史的沧桑。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幅宏大的社会历史生活画卷,以陕西关中发生的动荡、斗争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变迁。作品时间跨度大,从清末直到“文化大革命”,沧桑文化,上下一百年,大到关中的社会场景变化,小到关中百姓服饰、用具,对于从未经历过这一切、孤身创作的李志武来说,要画出这些,其难度系数可想而知。李志武不是个敷衍了事的人,“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是他一贯的信条。他几上白鹿原采风、写生、考察、体验、搜集了大量的史志、民俗图册,精心研读,力求画作即便在细节上也要忠实于原著,忠实于历史,生动地再现出社会变迁的面貌。
从连环画专业的角度来看,画家李志武成功地用墨线解读了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长篇小说,运用装饰性的黑白对比和略微夸张变形的手法,成功地再现了小说原汁原味的关中风情,再现了小说秦腔般的朗激越和大风搅飞雪的裹挟力,形成了与原著精神相吻合的的苍劲、古朴、浑厚的画风,为新世纪的中国连环画记下了浓重的一页。
从黄土高原走来的画家李志武,终于在新世纪的开端之年,圆了他的一个梦。而中国的连环画事业,对他的期待还有很、很多。
文:夏丽 徐永林
|